基于风险控制导向建立事故预防机制丨水发派思燃气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启明
发布时间: 2023-06-15
今年安全生产月的主题是“人人讲安全,个个会应急”,每个人都能履行安全生产责任,所有人都具备岗位相适应的应急能力,已经是全社会的共同追求。回顾过往典型事故的经验教训,安全管理的导向性问题尤其值得企业负责人思考。
以三门峡7.16重大爆炸事故为例,根据新闻报道,事故单位义马气化厂安全生产荣誉等身、光环笼罩,是一家安全生产标杆企业,事发十天前获得河南省2019年首批安全生产风险隐患双重预防体系建设省级标杆企业(单位),该企业拥有国家级安全标准化示范班组荣誉称号、全国安全文化建设示范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一级达标企业、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突出贡献奖、河南省安全生产先进单位等荣誉,公司已有70多人取得了注册安全工程师资格。不可否认事故企业在安全生产方面的持续投入和对安全生产的孜孜追求,以及获得这些荣誉称号所做出的巨大努力和取得的管理成效,事故企业看似安全管理水平要远高于其他企业,但是重大事故依然发生,基本可以确定,“安全生产标杆、先进、一级”,这些要素都没有对风险控制发挥决定性的作用,发生如此级别的事故,其管理系统一定存在重大漏洞。
曾经几何,在国家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之下,我国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概率呈现较大幅度下降趋势,总体情况向好。管理方法的推进以及各项达标、认证和监督检查等工作有助于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可是一旦与实际脱节,则无法完全抑制重大事故的频繁发生,同样在各级部门的密集监督之下,无论是3.21响水化工园区爆炸事故,还是金誉石化6.5爆炸事故,事故因素均突破了层层交织的控制网,究其根源,在于风险控制措施的失效,企业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所建立管理机制的目的是控制事故风险,而不只是为了获取各种头衔,其目的不可本末倒置,历次惨痛的教训证明,一旦目标的导向性出现了偏差,势必会滋生追求捷径的形式主义,这样的企业往往表面亮丽,各式安全活动花样繁多看似搞得红火,实际管理工作没有落地,安全风险难免最终失控,根据“墨菲定律”,意外迟早会出现。企业负责人要警惕漂亮的安全口号、经过精心包装的安全活动的背后,实际风险是否真正得到受到控制的问题,要考虑形式主义和文牍主义所带来的工作精力和资源方面的浪费,是否冲击了正常的安全管理秩序。
因此,各级企业安全管理工作必须尽可能回归到管理的根本目标,建立基于风险控制导向的管理机制,并且使其覆盖项目的全生命周期,从设计和建设阶段即考虑赋予良好的安全性,危化品单位必须通过HAZOP、LOPA、SIL等工具对工艺装置进行全方位的分析,做好的安全仪表系统(SIS)的设计,在工艺的选择和总平面布局上充分考虑各种潜在的风险,提高项目的基本安全性,避免项目投用后带有先天问题,后期难以整改。
在安全责任方面。要组织建立实用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明确岗位职责和考核机制,以企业的一把手总负责,各级人员层层负责的全员参与模式落实安全责任,这些制度不应停留于纸面,更要重在执行,通过刚性纪律和柔性的安全领导力为引导,两个方面共同推动各级人员尽职履职,要以良好的企业安全文化作为基础保证,让安全工程业务在企业的组织层面和技术层面生根发芽。
在安全生产条件方面。数据表明约一半以上的危化品事故都与设备有关,因此相关项目必须做好设备完整性管理,在风险评估的基础上明确对设备的安全需求,正确设计、制造、采购、安装、操作和维护,对设备实施生命周期完整性管理;根据设备的运行情况,优化人员、资金,储存空间等资源的分配,当设备运行出现问题时,帮助员工识别并控制缺陷,防止发生意外,确保执行设备检测、维护、安装、拆除和再安装的相关人员受到良好的培训,并能在工作中应用这些安全技能。
在日常工作方面。企业必须系统实施隐患排查和治理工作,对排查出的隐患逐一验证、逐一关闭,实施有效的闭环管理;高危作业活动的管控必须严格执行行业标准,除了科学的审批流程之外,需要格外关注现场的实际管控措施是否真正执行到位,改变“重记录、轻现场”的不良做法。在从业人员管理方面,必须密切关注员工的能力、意识和资格所处的实际水平,根据企业的实际需求组织有实用价值的培训,重点考核评估岗位所需要的安全操作技能,督促员工严格执行工艺纪律和劳动纪律。在应急管理的策划、准备和演练阶段,应贴合企业实际潜在的灾害模式,切忌把演习变成了演戏,防止表面上看起来演习过程热闹,实际失去了锻炼应急队伍,检验应急能力缺陷漏洞宝贵机会。
在系统管理方法方面。企业通过推进工艺安全管理(PSM)、安全生产标准化及ISO45001等系列工具,将会对规范管理流程起到良好的作用,但任何程度的达标认证行为或荣誉均仅代表基础起点,所有的工作必须结合本单位生产经营实际,避免出现两层皮现象。
安全风险是工业生产的副产物,目前可以通过措施使风险程度降低,尚且无法完全消除;只有将管理行动和资源紧密围绕中心目标展开,才是预防其转变成事故的关键举措,企业的高质量发展才会有基本的保障。